我们的手作江湖
2025-10-27张文肖亿15
这堂语文课,空气里飘散着淡淡的竹香,那是施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的竹节人工具包散发出的气息。
打开牛皮纸包裹的工具包,里面躺着光滑的竹子、一卷线和几张砂纸。我们重读《竹节人》里“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……”的段落时,字句突然变得具体起来——原来“锯”时要先在笔杆上轻轻转圈,防止竹子劈裂;“磨”时要用砂纸细细打磨每个切口,直到摸不到一根毛刺。
一个同学在穿线时遇到了麻烦,线头总是穿不过竹节的小孔。她抿着嘴,用口水沾湿线头,眯起眼,屏住呼吸,当线终于穿过时,她轻呼出一口气,眼里闪着光。前排的男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给竹节人画上了脸谱,有的画上关公的红脸,有的描出张飞的怒目。
当一个个竹节人终于站在椅子“战场”时,教室顿时沸腾了。拉紧手中的线,原本僵硬的竹节突然活了——那个亲手打磨的武士,在线的牵引下微微颔首,竹节相碰发出清脆的“咔咔”声,仿佛真的有了心跳。竹节人舞动着“金箍棒”,两个竹节人在书本垒成的城池间对峙、碰撞,全班爆发出阵阵欢呼。

施老师穿梭在课桌间,看着我们手中这些从文字里走出来的小精灵,嘴角漾开笑意。这一刻,范锡林笔下的竹节人穿越时空,在我们手中获得新生。那些关于传统玩具的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可以触摸、可以创造、可以赋予生命的真实。
从课本中来,到生活中去。这堂课教会我们的,不只是如何制作一个竹节人,更是如何用双手唤醒文字里的灵魂,让千年的智慧在指尖重新跳动。
下一篇:一盏挂件一片心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