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学校要闻

“数”说抗日,用数学讲好抗日故事

2025-09-0217

9月2日,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让红色历史在课堂中鲜活起来,让抗战精神以更具创新性的方式浸润学生心灵,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召开“用数学讲好抗日故事”为主题的“国数课”专题研讨会。“国数课”是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数学课的简称”,是为祖国教数学使命感的新表达,是努力为数学涂上爱国底色的新作为,是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态。研讨活动聚焦“思政教育与数学学科的跨学科研究”,深入探讨如何以“PBL项目式学习”为载体,将数学的逻辑分析、数据运算与抗日历史的事件脉络、精神内涵相结合,为“红色教育进课堂”开辟新视角、新方法。 


WechatIMG7867.jpeg


王亚飞老师执教“认识抗战中的‘比’”。将数学中的“比”和抗战历史结合。先通过介绍五星红旗,让学生初步认识“比”的形式,再带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、22次大型会战的情况,特别是三次长沙会战。在这样历史背景下,学生理解了“比”的数学意义,并应用“比”解决实际问题。达到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,了解抗日历史,感受抗战必胜精神。

施丹丹老师执教 “‘比’说抗日, 照相馆里的数学故事”。用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中冲洗照片的片段引入,串连起整节课。课堂上,学生围绕冲洗照片的显影定影时间、停影液配比、唱童谣的时间等数据,学习“比”的概念,理解“比”的意义,同时感悟先辈守护历史真相的勇气。课末,老师结合中日发展数据对比,勉励学生铭记历史、强国有我,让数学课堂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。

游小云老师执教“‘比’说《地道战》”。通过介绍“1945年打得最漂亮的一场战斗”这一历史背景,巧妙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。课堂中,借助民兵队长精心设计的地道图,引导学生通过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对比,逐步认识“比”的概念、理解“比”的意义。在这一过程中,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,更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。随后,课程进一步通过计算体重指数等生活实例,帮助学生体会“比”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,使学生在感悟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同时,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。

此次专题研讨会的召开,不仅是苏科外对跨学科育人模式的深度探索,更标志着学校将PBL项目式学习与学科育人的有机融合迈出关键一步。未来,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为起点,持续打磨“数学+思政”特色课程,让学生在PBL项目实践中既提升学科素养,又深化对历史的认知与对家国的热爱,让抗战精神在跨学科的碰撞中薪火相传,让红色基因在项目式学习中扎根生长。


© 2016-2018 SSFLS 苏ICP备15060893号-1